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研究称,全世界有数十亿人口面临着自然灾害的风险,包括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等。研究发现,地震是最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其潜在影响的人口数量从1975年的14亿跃升到2015年的27亿。现在,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面临地震的风险。因此,掌握好“地震自救常识”显得尤其重要。
地震来临时如何逃生自救
如果你在楼房内
应该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房可选择厨、浴室、厕所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跳楼,也不能使用电梯。尽量不要躲在木质桌子底下,或者床底下,而应该躲在坚固家具的旁边,衣柜墙角边是比较安全的。当建筑物倒塌时,落在物体或家具上的屋顶的重力会撞击这些物体,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被称作的“生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而物体被挤压得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于是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于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照此方法做建筑物内的伤亡率,可以由百分之九十,遽降为百分之二。
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如果是在晚上生发了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简单地滚下床。在床的周围会形成一个安全的空间。如果要做的更好一点,可以顺手拿起枕头来保护头部。
平房和楼房相比地震时安全系数比较高,所以当在平房中遭遇地震时,如果来不及跑出户外时,可迅速躲在桌下、床下和坚固家具旁或紧挨墙根,注意保护要害部位。用衣物捂住口鼻,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或电源,然后迅速躲避。
如果你在车辆内
发生大地震时,难以大地的晃动,会致使人无法把握方向盘。此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躲在在车内避难的人会因路边坠落的物体砸伤,被压垮的车辆旁边都有一个3 英尺高的空间,所以在地震时要离开车辆,靠近车辆坐下,或躺在车边,不要钻到车底下,垂直落下的巨大物体会压扁车体导致丧生;如果你正在公交车上,车体可能会有晃动,千万不要惊慌,等司机挺稳车后大家再各自逃生。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如果地震时你正在户外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正确的做法是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尽量靠近建筑物的外墙或离开建筑物。靠近墙的外侧远比内侧要好。你越靠近建筑物的中心,你的逃生路径被阻挡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工厂或设施;过桥时应紧紧抓住桥栏杆。
不要惊慌失措的往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当大楼倒塌时,很多人在门口死亡了。怎么回事?如果你站在门框下,当门框向前或向后倒下时,你会被头顶上的屋顶砸伤。如果门框向侧面倒下,你会被压在当中,所以,不管怎么样,你都会受到致命伤害!
要保持镇静,就地择物躲藏
在车站、剧院、教室、商店、地铁等场所,要保持镇静,就地择物躲藏,伏而待定,然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切忌乱逃生。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教室里正上课的学生,要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教学楼及附近高大建筑物;切忌不要马上回到教室去。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十几秒种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在瞬间冷静地作出避险的抉择。
安防技术的应用
RFID可以预警地震
身在安防话安防。地震是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安防产品可再展威力。据报道,英国研究者正在研究使用RFID和传感器来监控地震中的房屋。他们把已建成在希腊的原型称为"自治愈"房屋。这种房屋在墙中专门设计了缝隙空间,并且墙体中加入了可在强压下变为流体的材料。如果受到地震引起的压力,流体回流到缝隙中,不会对固体墙面产生影响。其结果是,房屋依旧存在,但可能会移动位置。如果建筑没有坍塌,通过RFID和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会用来判别位置偏移量。此外,建筑中的RFID标签和传感器可以共同构建一套警报系统,来预警即将到来的地震。
随着安防产品的日益完善,相信在不久将来,将会准确预警地震到来,避免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与损失。
未来的地震预测会更精确
尽管地震的发生突如其来,瞬间即逝,但它巨大的力量则是聚集而成的,只是聚集的过程十分缓慢,又发生在地壳之下,很难被人们直接观测到和作出精确的判断,地震的预测也因此变得十分困难。现有的方法很难精确地预测地震,例如美国地质勘探局对旧金山海湾地区的地震预测依据来自地质学资料的统计数据和计算机模型的模拟结果,它们的确立是建立在对该地区地震史的研究之上的,科学家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在未来30年内,该地区将发生6.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为62%.显然,这样的模糊预测很难为实际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不过,这样的状态可能会在将来得到改变,而地震卫星技术就是促其改变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正在探索之中的地震监测预报技术,地震卫星将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卫星预测地震的方法有好多种,它们显示了预测地震先兆的巨大潜力。使用一种名为数据融合的方法,科学家可将两幅拍摄于不同时间的地质构造带上的卫星雷达图像重合起来。其结果是,他们能发现地壳表面上出现的任何细微变化,这种方法被称为干涉测量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简称InSAR.这种技术的灵敏度极高,哪怕地表的移动每年只发生了一毫米也能被侦测出来。InSAR使科学家获得了对大地前所未有的观察能力,所以因应力作用而反应在地表上极其细微的变化也很难逃过他们的眼睛了。
美国将用20年时间布设一个全球卫星网,这个简称GESS的全球地震卫星系统的任务是监测全球地震带上的地表变形情况,从而发现地震前可能出现的地壳变形征兆。
这个系统包括两颗轨道高度为1000公里的低轨卫星、一些中轨卫星和定点卫星。通过使用InSAR数据,科学家将最终能对某个特定地震带下地壳应力聚集程度作出判断,从而作出一种按月发布的"危险评估".地震学家将来也许能够发出比现在更加精确的预报。
奇怪的热异常现象
另一种使用红外辐射的卫星地震预测技术也同样深受科学家们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和俄国的科学家在研究亚洲地震时都注意到了一种奇怪的热异常现象。1998年1月10日,我国河北省张北、尚义县境内发生6.2级地震。在地震发生前,热传感器测出地表的温度出现明显变化,其幅度达到6摄氏度~9摄氏度,这一现象使科学家坚定了使用测温技术预测地震的信心。而使用装配着红外辐射照相机的人造卫星则可以通过侦测红外辐射从太空上监视地表上的热点,其监测范围很广,精确度很高。2001年1月26日,印度西部的古加拉特邦发生地震,由热异常显示的警告在这次地震发生前夕就出现了,科学家在卫星收集的数据中发现了这一异常现象。在这次地震前,该地区温度升高了4摄氏度。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在高压下的岩石散发出热量呢?没有人能作出肯定的答复,而来自岩石间相互摩擦的热量并不会显示这种类型的红外线光谱。科学家将一块花岗岩放在1500吨的压力下以模拟地表几公里之下的环境,高灵敏度的摄像机和监控装置探测到了预计中的红外辐射。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在岩石的表面产生了电压,这使得科学家们相信那些辐射是与 电流有关的。
在一般情况下,岩石是绝缘体,然而当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时,它们有时会变成半导体。岩层承受足够大压力之后会产生电流,变成一个蓄电体,那些电流通过地层传输到很远的地方,这个过程使得岩石产生了红外辐射。这个理论已被一些实验所证实,而有关地震来临前的怪异现象,如天空中的莫名光亮、人体晕眩、动物反常举动、水位变化等或许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
地球磁场与地震
在岩石上的电流也许还能解释另外一种奇异的现象,科学家偶然发现在大地震到来前地球磁场会产生一种细微而缓慢的波动。1989年,美国发生洛马-普雷塔(LomaPrieta)大地震,地震震级为7.1级,约62人死亡,超过3700人受伤,经济损失达60亿美元。在地震发生的前两周,磁力计记录下了低频磁信号一下子猛升到正常水平的20倍,而在地震发生的前一天,这个数值又有了攀升。
同样,这些低频磁信号是如何发生的,人们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不过它们可以用来预测地震。科学家相信这种微弱磁信号能被地球上空的低轨卫星探测到。他们决定研制一种使用磁力计在太空中监测低频磁信号的卫星。事实上,地面传感器已经在侦测这种信号了,因为使用卫星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覆盖更广阔的地区。2003年6月30日,一颗地震预测卫星被送入高度约600公里的环地球轨道。科学家相信,由地表产生的低频磁信号穿过平流层和电离层后足以达到那样的高度。
科学家承认,不论是使用InSAR技术,借助红外辐射侦测热源,还是探测低频磁信号,使用卫星预测地震还有很艰难的道路等待着人们去跋涉,但随着新技术的逐步发展,这种建立在新兴前沿科技基础之上的地震预测技术一定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前景。